《单身社会》调节秩序的度量衡 良友荐书 · 秩序七日谈⑥

那位手捧《政治秩序的起源》的方舱阅读者,不仅为毛姆的名言作出了有力的佐证,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在群体性的恐慌中,个体的冷静与理性,或可提升精神层面的免疫力,进而成为一个可供效仿的行为样本。

哈耶克认为,社会秩序不是自上而下的理性计划的结果,而是在数百或数千分散个人的互动中自发产生的。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不妨来聊聊“秩序”,以“七日谈”的方式,为良友们送上一份专题书单。

也许没有答案,但我们试图寻找。阅读,不仅仅是一座避难所,更是照亮幽暗的火炬,佑我们内心平静而强大。

自2月11日起至2月17日,良友书坊将以每天一本书的节奏,连续七天向读者推荐有关“秩序”的重要读本。

近期,每个人不得不被“孤立隔离”在一个个格子空间里,不得不“独善其身”。这种被动的生活选择,似乎有一种重新回归到相对闭塞的生活状态的错觉,还好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我们的生活仍可以与外界互通。或许我们因独身而得到理性与真实的自己,也可能因孤立禁闭的虚拟而得到焦虑与空虚的自己。

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其著作《单身社会》中提到,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由于数字媒体与社交网络的便利,给独居生活的群体甚至给全体人带来更多的益处——保护隐私与拥有独立空间。而当今时代对个体化生活方式的推崇,也已经远远超越了大家的想象。

不可否认,信息技术早已影响并改变了当代社会各种秩序,我们运用秩序这把尺子,可以选择自定义个人化的人生方式,可以是相对稳定的传统群体生活方式,诸如“恋爱”、“婚姻”等。亦或是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诸如“单身”、“独居”、“修行”。独居生活将人们从家庭以及婚姻伴侣的需求和限制中解放出来,令人们可以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个体本身,这代表着独居生活令人们有机会探索并认知自身生命的意义与目的。但对部分人来说,独居生活是一种周期性的生活状态,而非稳定的长久之计。

现代派将独居视为一种高效而实用的经验。而许多的传统文化,从斯多亚派、僧侣修行到超验主义,注重于个体独处时间的价值。他们认为离群索居是通往神识的最有效途径。但在现代生活中几乎没有隐士能真正的离群索居。

“独居生活的兴起本身也已成为了一种具有革新力量的社会现象:它改变了人们对自身,以及人类最亲密的关系的理解;它影响着城市的建造和经济的变革;它甚至改变了人们成长与成年的方式,也同样改变了人类老去甚至去世的方式。”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独居生活令人们有机会探索并认知自身生命的意义与目的。

独居这种生活方式的崛起是否可能会改变社会关系的质量与特性,进而引起更多的社会异常。社会的主流文化看重婚姻带来的安全感,而独居也将带来实际上的挑战,如经济保障问题、年迈衰弱的独身人群问题(因为他们可能将会面临“独自生活并独自死去的神秘社会现象”)。另外,还会担心独居会导致家庭之外的孤立生活,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独居因此被描述为危险的。还因为据说会令男性自私、易冲动,而对于女性,独居则会令她们倍感寂寞、歇斯底里、压力重重。但是独居与孤独不属同一概念。决定孤独感的并非人际交往的数量,而是质量。

克里南伯格认为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与他人一起,我们都可能会感到孤独,而当与一个不对的人生活在一起,才是最寂寞的事。当我们独自一人时,孤独令我们从亲密关系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帮助个体培育自我、建立独到的见解,最终更为有效地重返社会。这就是“独善其身”的获益所在,对于生活在世上最繁忙和最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而言,他们很容易忽视或遗忘学习独处,而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种人生体验。当你与其他人在一起时,我们就需要把注意力的中心放到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上去,而非过于执着于人本身的问题。

社会学家波普诺曾质疑,当人类普遍的社会群体经验无法再为生活提供保障时,人们将何去何从?——离婚,或是一种答案。

婚姻的“妥协”是依托于“家庭”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单身社会》指出,家庭这一形式是人类需要共同生活的最佳诠释。纵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体系,家庭而非个人,一直是构筑人类社会以及经济体系的基石。正如生物进化家们所指出的,群居生活为最早期的人类社会成员创造了竞争优势,因为群居意味着安全与保护,获得食物,以及繁衍后代的机会。因此,人类社会乐于建立亲密的社交关系。为了这种关系的秩序,夫妻双方必然要相互妥协一定的个体价值,共同做出照顾家庭的义务。

在现代都市生活的节奏下,这种生活方式越来越显现出社会的困境。《单身社会》中提到,布朗在《性与单身女性》的观点“女性最好的年华里并不需要一个丈夫的角色,单身女性最大的烦恼恰恰是如何解决那些着急要娶她的男人带来的麻烦!”以及“婚姻是女性最糟糕的岁月里的一份保障。”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一旦女性实现经济独立,夫妻便开始寻求“纯粹的关系”。现代婚姻越来越转变为一种“因与另一个人的亲密关系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而建立并维持的关系。女性的教育水平与社会地位的提升也决定着选择生活方式的可能变得更为多样,而无须仅依靠婚姻维护个体需求。于是,自然而然地,人们开始学习适应独居,并在适应中开启全新的生活方式。

我们幸运地生活在一个独居被认可的年代。现代社会提供给每个人的资源与便利为大家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而这份选择的背后并非完美,首先需要抉择者的勇气,更需要能力。这份勇气来自个人的认知与社会的包容,而能力是自我管理和调整的能力,以及对于所做选择而带来的物质生活与身心健康的保障能力,或来自个人或来自家庭。但如若临不测之渊,我们也要去看一看这世界的黑色幽默。

希腊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执导的反乌托邦电影《龙虾》中,便呈现了有关单身、独居与恋爱、婚姻的荒诞而扭曲的社会秩序,电影充斥着脑洞大开的魔幻与冷酷扭曲的现实。单身被定义为犯罪。而伴侣之间必须具备共同特质,比如都近视或者都冷血等,否则就不会被认可。单身之人被送往一家酒店,在45天内在这里找不到伴侣者将丧失作为人类的权利,而在这份权利消失前最大的人性化服务,是此人可自选变成一种动物。大多数人选择了“狗”,而男主选择的是“龙虾”。

在这一世界的另一极,是崇尚“恋爱必死”的“孤游者”的反叛与自救。两种生活方式的人们都在畸形秩序中寻找一种平衡。这世界没有灰色地带,人们选择妥协或是灭亡,进退维谷,在夹缝中谋求一丝疯狂的喘息。一系列扼杀人性的戏码逐步登场,洗脑式的人生,荒蛮而令人窒息,黑色幽默的表现形式反讽情感世界的道德绑架与灵魂逼迫。

观电影中的世界,单身社会与非单身社会独立构成的社会秩序会是如此癫狂与混乱,正如有影迷所说:“城里单身太久变禽兽,城外为了恋爱戳瞎眼。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龙虾》也似一座围城,久囿其内的人想出来,不闻其详的人愿进去。它是自己心底的桎梏禁地,他人眼中的空中楼阁。”

这座围城顶起了针对当下社会秩序的天秤,两种生活方式中的人们飘忽不定,难以抉择。若是想要两方均沾,必定会随风摇倒,被风干在城墙的围尖尖上,徒生苦恼。起心动念之间,城里城外,秩序这座围城,它是公平的,带着一砖一石的约束与责任,框起社会规范的标准化。它是踌躇者的藩篱,也是散漫者的底线。不过是各自选择,各自承担罢了。

书中还提到,如果当人们都变得功利和实际,并认为“拒绝接受社会环境为他们做出的传统安排”是一种理所应当的选择时,当他们学会了在自己的个人利益及其他行动可能造成的不利之间权衡利弊时,当人们认识到家庭尤其是亲子关系将会带来的极大个人牺牲时,那么一个冷酷、锱铢必较的文化可能最终将步向集体的“腐朽”。

而我们幸运地生活在一个相对包容的年代。可以拥有质问秩序的勇气和保护个人独立的机会,但也面临着突破自我与检验人性的挑战。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